Ф经济新闻
1.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围绕保市场主体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受灾地区恢复生产保障民生;确定围绕保市场主体激发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
会议指出,一是中央财政对受灾较重省份倒塌和严重损坏民房,在现行每户2万元补助标准基础上,每户再增补5000元。二是支持修复灾毁农田和大棚、圈舍等设施农业,做好种子等供应,抓紧改种补种,保证秋粮再获好收成。支持受灾商户复业经营。三是抓紧推进水毁工程建设,支持地方抢修被毁道路、桥梁、中小水利等设施,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带动农民工就地就业。四是积极谋划推进关系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会议确定,在前期中央已下拨资金基础上,今明两年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60亿元对受灾地区予以倾斜。今年安排100亿元自然灾害防治补助资金支持有关省份恢复重建,安排100亿元车购税资金支持受灾严重省份公路等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也要加大对重建项目的支持。允许地方将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恢复重建。根据需要动用中央预备费150亿元。通过各种渠道,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规模约1000亿元,并建立资金直达灾区和项目机制。加强用地等保障。出台具体措施,引导国有金融机构和农信社加强对设施农业灾后恢复的支持。(来源:证券日报网)
2. 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进度加快 已完成98.5%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工作进展有关情况时表示,截至8月中旬,扣除用于支持减税降费的3000亿元以外,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当中,中央财政已经下达了1.674万亿元,占比为98.5%。
从资金使用情况看,截至8月中旬,在1.7万亿元当中已经形成实际支出5097亿元,其中市县基层支出4888亿元,占比95.9%,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效果。市县两级,市级占14.5%,县级占81.4%,另外省级支出4.1%,体现了真正用到基层。省级支出当中还有一些是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贴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3. 国家外汇局:7月份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3756亿元
8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0年7月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显示,2020年7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17574亿元,支出13818亿元,顺差3756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收入16132亿元,支出11622亿元,顺差4510亿元;服务贸易收入1442亿元,支出2196亿元,逆差754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0年7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2507亿美元,支出1972亿美元,顺差53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收入2302亿美元,支出1658亿美元,顺差643亿美元;服务贸易收入206亿美元,支出313亿美元,逆差108亿美元。(来源:证券日报网)
4. 8月份地方债发行规模近1.2万亿元 创年内月度次高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8月28日,地方债发行规模达48664亿元。8月1日-8月28日地方债发行量达11077.57亿元,其中新增债券达8408.56亿元(新增一般债券2762.23亿元,新增专项债券5646.33亿元),再融资债券达2669.01亿元(一般债券1835.8亿元,专项债券833.21亿元)。
根据各地地方债信息披露文件,8月31日,浙江和江苏将合计发行919.65亿元地方债,如此,整个8月份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达11997.22亿元;今年前8个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达49583.65亿元。
从新增债券资金投向来看,已发行的新增一般债券主要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具体投向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农村道路、生态环保等方面。新增专项债券用于棚改、老旧小区改造;机场、收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旅设施等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例如,7月30日,今年首批发行157.06亿元棚改专项债,8月份棚改专项债发行规模将达1024.17亿元。(来源:北京日报)
Ф金融动态
1. 央行连续15个工作日开展逆回购 累计向市场投放1.93万亿元
8月2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2.2%。此次逆回购操作也是央行自8月7日以来连续第15个工作日开展。Wind数据统计显示,央行15个工作日的逆回购累计操作量达1.93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开展逆回购操作的15个工作日中,央行还于8月21日、8月24日、8月25日连续三天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资金分别为5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中标利率均为2.35%。而近两年,在非季末、年中、春节前后时点,央行连续开展14天逆回购较为少见,因此也引起了市场对于央行是否会重现2016年8月份的情形,即通过锁短放长、抬高综合资金成本、变相“加息”的担忧。(来源:证券日报)
2. 央行:以LPR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成效显著
去年8月份,央行宣布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目前,这项改革已满一年。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8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表示,经过一年来的持续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LPR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LPR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主要参考;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增强,贷款利率实现“两轨并一轨”;四是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
“总的来看,以LPR改革的办法,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成效显著”,刘国强表示,今年7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4.68%,同比下降了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的降幅。(来源:证券日报网)
3. 关于两个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有了新部署
今年6月初,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时隔两个多月后,8月25日,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推进会,进一步部署这两个工具的下一步落实工作。
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推动用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等金融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金融支持,增强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确保完成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各项目标任务。(来源:上海证券报)
4. 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三个不变”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以更大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持“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
总体来看,M2和社会融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分别提高了2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7月末的M1增速6.9%,是2018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经营活跃度上升,稳企业、保就业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同时,贷款结构优化,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总体看,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出现了积极向好的增长态势,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性进一步提高。(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Ф楼市信息
1. 全国百城“房价过热”城市正在减少
随着近一个月来房地产市场密集调控政策的陆续发力,全国范围“房价过热”城市正在减少。8月25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最新一期《全国百城房价报告》。数据显示,1至7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5647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4%。
具体来看,1至7月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4603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6.7%。今年前7月,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总体可控,在5%至10%的区间波动。32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543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9.3%。64个三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210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0%。(来源:经济参考报)
2. 住建部:全国“旧改”进度已达年度目标任务56.4% 宁夏、河北、甘肃均超100%
截至7月底,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2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3.9万个)的56.4%,较6月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涉及居民442.74万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约700万户)的62.7%,较6月末提高了15.6个百分点。
住建部指出,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根据各地上报情况汇总统计,按小区数计开工进展较快的地区:宁夏107%,河北100%,甘肃100%,安徽92.2%,山东90.4%;开工进展较慢的地区:福建32.3%,四川26.3%,湖北23.0%,吉林19.6%,海南17.4%。(来源:人民网)
3. 房地产公司发债融资或继续收紧
房地产公司发债融资等继续收紧。近日,有消息称,监管拟进一步收紧房地产公司发债融资。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房地产金融领域保持强监管态势,开发贷、房地产信托、信用债等融资渠道有所收紧,与此同时,房企债券违约频现。有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基金的股权融资渠道,或许会在当今的融资环境下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房地产金融领域保持强监管态势。开发贷、房地产信托、信用债等融资渠道有所收紧。央行数据显示,二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97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季末下降1.1个百分点。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28日,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了3858款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规模总计5118.5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4099款产品、6352.6亿元的规模,出现大幅下滑。(来源:广州日报)
Ф同业动态
1. 山西省融资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担保”模式成功落地
为进一步解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升客户覆盖率,提高合作效率,充分发挥银保合作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山西省融资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与平安银行合作推出了“数码保”产品。
“数码保”产品是基于平安银行线上化科技金融产品、综合金融服务和大数据资源整合能力,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最新技术,采取线上为主的风控模式,以我公司为担保合作方,担保费率1%,为成立两年以上的小微企业或自然人股东提供不超过300万元的1年期纯信用担保贷款。
在风险管理方面,“数码保”打破了审核企业财务报表和流水的局限,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企业经营数据,利用数据建立数理模型,判断企业的违约概率,对客户授信进行风险判断。双方按照2:8的比例承担风险责任,并约定代偿上限,建立风险“熔断机制”,当担保不良率达到2%时,双方暂停新增业务,保障风险可控。
“数码保”是山西再担保集团首次尝试“科技+担保”模式,利用科技信息、大数据工具,为小微、三农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可获得的融资担保服务。它充分利用平安银行多年来在线上供应链、互联网金融和中小微客户积累方面的优势,构建了一套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数据征信金融服务体系。由平安银行负责贷前、贷中、贷后管理,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见贷即保的模式,由山西再担保集团进行批量形式性审核,并由平安银行代签订涉及担保责任的相关合同和文件,实现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自动化审批+自动化担保"的线上化、平台化。(来源:山西省融资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2. 交通银行成功落地全国首批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
近日,天津市的一家科贸小微企业通过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方式从交通银行获得200万元贷款,不仅解决企业因缺少足值抵押物带来的融资难题,还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这是该担保模式启动以来,国内银行业落地的首批业务之一,也是目前该模式下投放单笔融资金融最高的业务。
据了解,这家贸易型企业是某品牌监控硬盘的全国总代理,因缺少优质足值的抵质押物,申请银行贷款相对困难。此笔业务的成功落地开启了银担合作探索新型合作机制的新篇章,为交行与国家融资担保体系共同完善民营及普惠金融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据悉,为充分利用好政府各项支持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交行积极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开展合作,继疫情期间推出整合政府支持企业抗疫与复工复产政策的“抗疫担保贷”、“抗疫复工贷”之后,今年6月,交行又成为首批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签订协议、开展“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的银行。在该模式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与银行共担风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担保费用,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实现普惠金融扩面、增量、提质、降本。(来源:黄河新闻网朔州频道)
3. 杭州高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全国首创“杭信贷”入选国家级
近日,浙江省商务厅外贸处副处长胡兴远、浙江省担保集团公司总经理沈继荣、浙江信保业务管理处处长王维松等一行领导赴杭州高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科技担保”)调研考察杭信贷业务。
高科技担保总经理马芬芬汇报了公司整体业务运营情况。作为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性担保机构,高科技担保致力于为各行业各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专属金融方案。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注册资本5亿元。自成立以来,已累计为3200余家企业担保约118亿元,担保企业90%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
杭信贷业务由杭州市商务局、杭州市科技局、杭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牵头,由浙江信保提供保险风险保障,引入高科技担保提供补充担保,由中国工商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等合作银行快速放贷,形成融资闭环。
该业务模式为全国首创,特色在于创新引入政策性担保公司——高科技担保,对浙江信保赔付比例以外的贷款本金和免责赔付部分贷款进行担保,降低各参与方风险,鼓励银行提高额度,向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纯信用、免抵押的贸易融资。杭信贷着力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破题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缓。(来源:杭州高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Ф财税政策
1. 资源税法9月1日起施行 税收助力绿色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将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资源税法作为绿色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总体不变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增强了资源税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
在全国资源大省山西,为鼓励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资源应采尽采、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纳税人开采共伴生矿、低品位矿的,依据地质勘查报告和矿产资源储量备案证明,减征30%资源税;对纳税人开采尾矿的,免征资源税。(来源:证券日报)
2. 新版固废法明起实施环保板块25股被看好
号称“史上最严”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对居民生活及诸多行业产生影响。
A股相关板块个股受新版《固废法》修订与实施影响,也迎来一波上涨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从2020年4月29日(新版《固废法》公布日)开盘算起,截至8月28日收盘,A股环保板块(802088)指数累计上涨238.37点,涨幅约18.81%。
截8月30日,A股环保行业(按中信行业分类)60只个股当中,共有25只获得了机构“买入”评级。其中,获“买入”评级机构数量前三名的个股分别为:瀚蓝环境(21家)、龙马环卫(17家)、高能环境(16家)。包括上述3只个股在内,共有9只个股获得了10家以上机构给予的“买入”评级。(来源:证券日报)
Ф互联网金融
1.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应用全面落地银行参与度超90%
8月25日,随着成都、广州两地试点创新应用对外公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应用已全面落地。人民银行表示,此次试点的成果未来将向全国范围推广。
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包括9个地区: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雄安新区、杭州、苏州、广州和成都,共计落地60个创新应用项目,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申报主体来自60多家金融机构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银行的参与度超过90%。
根据央行表述,建立并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是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一部分,也是央行探索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重要举措。(来源:网贷之家)
2. 金融科技发展全面提速监管细则正酝酿出台
数字化浪潮下,金融科技发展正在全面提速。当前,监管部门以及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正加码金融科技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深入应用。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包括五大行在内的12家银行落地金融科技子公司。
日前,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其附属科技子公司交银金科注册成立,主要业务方向为以金融科技为手段,开展软件研发、技术咨询与创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此前,农行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宣告成立,五大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已配齐。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6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也均落地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业内指出,科技赋能有利于实现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工商银行信息科技业务总监吕仲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金融活动的本源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疫情之后经济复苏阶段,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金融服务的业态创新和自我进化。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监管框架也在加快完善。记者获悉,相关部门或将于近期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相关细则。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此前表示,央行正在研究编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案例和指引,来构建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为把脉行业趋势,破解发展难题来提供进一步支撑。(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