Ф经济新闻
1. 前7月财政收入增速降幅继续收窄
财政部8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725亿元,同比下降8.7%,降幅比1至6月收窄2.1个百分点。全国税收收入98509亿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1至6月收窄2.5个百分点。部分税种实现正增长,如证券交易印花税1174亿元,同比增长35.3%。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逐月好转、经济稳步恢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7月份增幅比6月份提高,好于预期。(来源:上海证券报)
2. 前7个月全国发行地方债37586亿元
8月20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7586亿元。7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722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764亿元,发行专项债券958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422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2300亿元。(来源:证券日报网)
3. 国家外汇局: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8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一是银行结售汇逆差25亿美元,主要受季节性分红派息较为集中的影响,但逆差规模同比收窄59%。综合考虑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银行外汇头寸变动等因素,外汇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二是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基本平衡。7月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逆差20亿美元。三是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544亿美元,较6月末增加421亿美元,连续4个月正增长。(来源:证券日报网)
4. 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启动67户央企扎实推进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截至8月20日,中国石化、三峡集团、国机集团等67户中央企业召开集团对标提升行动动员部署会议,扎实推进对标提升行动全面覆盖、层层落地。
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以采购管理为例,国资委持续开展对标评估,强化采购经验交流,参与招投标法修订及相关政策制订,推动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至2020年6月底,中央企业采购总金额达14.95万亿元,通过实施集中采购节约成本超过6000亿元,为中央企业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来源:北京日报)
Ф金融动态
1. 央行:统筹金融系统力量持续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支持力度
8月20日,央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高飞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牵头责任,统筹金融系统力量,持续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层面力争做到点面结合,综合施策,兼顾长远机制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投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
二、持续释放LPR改革红利。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行,并启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降低存量贷款利率。
三、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四、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支持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专项债券顺利低成本发行。设立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各类供应链平台接入相关票据平台;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融资。
五、强化政策协调联动。联合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出台《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优化银行内部政策安排,完善地方融资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印发《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指引》。(来源:证券日报网)
2. 央行:3月份至7月份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6万亿元
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自出台以来,6月份和7月份两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主动对接,通过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调整还款计划、还旧借新等方式,支持50.6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1.44万亿元到期贷款本金延期。其中,包含47.1万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4126亿元,2.8万家其他中小微企业贷款8448亿元。地方法人银行对32.9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6221亿元到期贷款本金实施了延期。其中,包含31万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438亿元,1.8万家其他中小微企业贷款3438亿元。
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3月份至7月份,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6万亿元,同比多发放5017亿元。其中,1-5级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6240亿元,同比多发放1670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占比明显提高,前7个月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普惠小微贷款新增的26.1%。(来源:证券日报网)
3. 易纲: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8月23日,央行发布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深入了解支持企业延期还款和扩大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落实情况,8月21日下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到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易纲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金融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关于保市场主体的重要讲话精神,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有机融合、同步发力。
易纲要求,针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提出有关政策工具使用的意见建议,人民银行各相关司局和分支机构要认真研究,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来源:证券日报网)
4. 住建部、央行: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住建部消息,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会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央行、住建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会议强调,市场化、规则化、透明化的融资规则,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健运行,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Ф楼市信息
1. 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落地信息互通方便购房
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住房公积金业务体量逐年增大,其跨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需求可以说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加速落地,8月20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住建部门在上海共同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并公布首批一体化实事项目。
据悉,一市三省将立足已有的信息合作基础,逐步扩大到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服务、人才等其他合作领域。仅从今年来看,一市三省将率先从9个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包括长三角跨地区购房信息协查、长三角地区异地贷款证明信息互认、购房提取异常地区警示公告、12329服务热线知识库共享、以铁路职工为对象试点异地贷款冲还贷业务、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试点统一购房提取业务政策、按照国家标准分步推进业务同质规范化、合作开展资金融通使用等。(来源:证券日报网)
2. 住建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 切实抓好住房安全有保障等重点工作
8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抓好住房安全有保障、城市更新战略、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重点工作。(来源:人民网)
3. 重点房企座谈会:长效机制提速,“三条红线”暂未证实
8月23日,央行和住建部官网同时发布了一份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的文章,关于近期监管部门召集房企讨论房地产融资新规的传闻也由此落地。
会议指出,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会议还就完善住房租赁市场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形成“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等进行了研究。(来源:中宏网房产)
Ф同业动态
1. 甘肃金控张掖担保公司首笔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成功落地
8月14日,甘肃金控张掖担保公司与工商银行张掖分行积极协作,促成首笔280万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贷款成功签约落地,这也是甘肃省第一笔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
7月份以来,甘肃金控张掖担保公司坚决贯彻落实甘肃金控集团工作要求,主动担当,认真履职,深挖内潜,积极营销,与辖内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沟通对接,加快推进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甘肃省1000亿元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工程实施。甘肃金控融资担保集团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合作合同》以后,甘肃金控张掖担保公司组织全员认真研究学习,梳理探讨批量业务流程,提示防范风险要点,进一步加强与辖内工行、农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力度,促使该笔贷款项目顺利承保,并及时发放。(来源:湖北日报)
2. 1-7月四川再担保新增业务120.27亿元
2020年以来,四川再担保坚持疫情防控与业务拓展同步推进,全力稳定存量、做大增量,有效发挥了再担保增信、分险、稳定的政策性功能。
一是业务规模持续增长。1-7月,当年累计新增再担保业务8554笔,发生额120.27亿元,同比增长27.41%;7月末在保业务22010笔,在保余额211.1亿元,同比增长76.7%。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再担保业务42881笔、业务发生额达到668.98亿元(其中,国家融担基金专项合作业务84.14亿元)。
二是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支小支微,新增再担保业务中,项目笔均139.77万元,单笔1000万元以下项目占比88.58%,单笔500万元以下项目占比60.79%;新增业务中,中小企业再担保业务6742笔,发生额110.34亿元、同比增长25.88%;着力推进再担保业务向市州、县区拓展,服务全省地方经济发展,成都以外市州业务占比达到 54.79%。
三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四川再担保现有合作银行24家,参与实质分险业务的银行15家。合作担保机构共75家,其中,省级及成都区域合作担保机构数量23家,成都以外市州52家。省内开展国家融担基金专项业务的担保机构达47家,业务覆盖21个市州,业务规模达到84.14亿元,7月末,融担基金专项业务在保6551笔,在保余额53.13亿元。
四是积极分担行业风险。1-7月,向14家担保机构支付代偿补偿款2410.5万元,其中,疫情政策涉及项目12笔,代偿补偿金额1285.6万元,享受缓付优惠政策的代偿补偿金额526.27万元。自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支付代偿补偿款共10283.49万元,累计追偿返还1029.14万元,其中2020年追偿返还237.46万元。(来源:四川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
Ф财税政策
1. 财政部详解预算法实施条例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8章97条,对预算收支范围、预算公开、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等事项作出相应规定。(来源:证券日报网)
2. 最高法新规将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下降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将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由年利率24%-36%,调整为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发布的1年期LPR的4倍。
以8月20日发布的1年期LPR(3.85%)的4倍为例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来源:证券日报)
Ф互联网金融
1. 央行: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金额逾106万亿 同比增超三成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日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577.70亿笔,金额674.01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16.38亿笔,金额541.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8%和11.20%;移动支付业务301.41亿笔,金额106.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9%和33.61%;
数据显示,银行账户数量增速回升,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账户118.66亿户,环比增长3.05%,增速较上季度末上升1.62个百分点。
个人银行账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17.95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50亿户,环比增长3.06%,增速较上季度末上升1.6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多达8.42户。
二季度,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837.20亿笔,金额1017.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8%和6.83%。(来源:中新网)
2. 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情况与展望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新时代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指出,未来全球金融业增长点和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上海应以金融科技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复支持在上海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紧紧抓住试点契机,创新工作理念,克服疫情影响,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着力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贡献“上海智慧”。
目前,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会同各单位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试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一是推动监管试点工作常态化有序开展。稳妥有序推动首批试点项目测试运行,同时继续征集、公示、测试后续项目。对测试通过的项目,根据测试运行阶段的研究实践及时出台相应监管规则。以常态化试点工作为抓手,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甄选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示范性好的项目,推动形成一批技术和业务创新的“上海标准”。
二是以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金融改革创新。把创新监管试点与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以科技赋能金融改革攻坚克难,同时通过对数据的管控,提升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是着力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在金融科技时代,经验式、人工式的传统监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创新监管试点过程中将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等系统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金融监管的科技武装。(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