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综合时政(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李克强: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11月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金融支持是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力量。
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尤其是普惠金融体系,加快建立稳定紧密、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在小微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创新机制与模式,重抓政策落实,着力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取得更大成效,有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发展壮大,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下月起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放贷取得利息免增值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自今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向农户、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除了免征增值税政策范围扩大以外,享受免税的贷款额度也由单户10万元扩大至100万元。
Ω财经证券
银监会:中国商业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1.74%,余额1.67万亿元,三季度末存贷比70.01%。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实施3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
Ω指数情况(2017年11月4日-11月10日)(来源ctctc研究室)
截至2017年11月13日,第224期中国太原煤炭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42.24点,环比下跌0.75%。其中:动力煤指数127.58点,环比下跌1.02%;炼焦用精煤指数166.26点,环比下跌0.81%;喷吹用精煤指数163.98点,环比持平;化工用原料煤指数121.78点,环比持平。
本期山西下水及直达动力煤价格稳中有跌。本期沿海主要电企合计日均耗煤量保持在55万吨水平,库存可用天数升至22天左右,电厂煤炭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北上采购热情减退、仍以长协煤为主。省内动力煤市场总体稳中偏弱运行,供给增加、下游需求减少及稳煤价政策等多重因素对煤价形成一定下行压力,下水煤市场中,朔州地区价格下跌5-40元/吨不等;直达煤市场中,朔州、忻州个别地方煤企价格小幅下跌5-10元/吨,其余地区价格维稳。
本期山西炼焦用精煤价格延续跌势。本周焦炭行情止跌企稳,钢企降价节奏放缓,但焦企出货压力依旧较大,开始主动限产减产。受环保限产、错峰生产影响,下游总体以控库存为主,对炼焦用煤采购积极性不高。省内部分地区矿井复产情况不及预期,政府监管也未曾放松,低硫煤供应紧张局面未改,高硫煤销售欠佳,价格有明显下降。本期省内主要煤企炼焦精煤价格维持稳定,吕梁、临汾、晋中、长治、运城地区部分地方煤企下调炼焦用精煤价格50-200元/吨不等。
本期山西喷吹用精煤车板价格暂稳。本周下游钢厂开工率低位,对喷吹煤采购积极性不高,此外近期炼焦煤、焦炭市场走弱,对喷吹煤市场也带来一定利空影响,钢厂压价心态强烈。本期省内阳泉、长治、晋城地区主要煤企库存继续处于低位水平,价格暂时维持不变。
本期山西无烟块煤车板价格维稳。本期尿素市场工农业需求一般,出口行情降温,部分地区价格承压下跌;甲醇市场下游用户采购尚可,厂家出货顺畅、库存普遍低位,多地价格持续上涨。近期环保压力持续加大,下游企业停产、减产情况增多,化工用块煤需求偏弱,但受采暖季民用块煤需求增强支撑,本期省内优质无烟块煤成交情况良好,价格整体以稳为主。
Ω精彩推荐
谱写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新篇章
原创 2017-11-09 宗良 金融时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对未来金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报告多次提到“金融”,专门阐述金融的相关段落为96字。报告通篇闪耀着金融改革发展的光芒,谱写了新时代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转化 开辟未来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
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化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也预示着广阔的金融发展空间。如何实现新时期升级版的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金融供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匹配问题。从城乡和区域看,金融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而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相对稀缺,金融需求满足程度较低;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大量增加值和新增就业,但它们获得融资的难度较大;从不同产业看,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不像传统制造业一样拥有较多的“重资产”,大多难以满足获得融资的抵押条件,阻滞了其加快成长的步伐。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种不平衡也面临升级。因此,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既要着眼于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又要注重从供给侧突破,大力提升金融业改善服务、回归本源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引领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会不断推出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服务供给,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文化金融及养老金融等可望取得较快发展。
“现代金融”的定位进一步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
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强调了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这就要求金融业发展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不能搞自我循环、自我发展。这是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现代金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现代经济和现代金融是有机融合的。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获得自身发展,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统筹起来考虑,金融改革的大方向更加明确,有利于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是金融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动力
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可见,深化改革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银行业要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等。
报告指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未来,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深化市场互联互通,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报告强调,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改革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仍然是经济增长重要的驱动因素。未来几年,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可望迈出新的关键步伐。
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宗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加强调了金融要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
实体根深,金融才能叶茂。金融要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未来要继续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持续改进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金融需求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重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
构建了清晰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报告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上升到更高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较十八大报告的新增内容,也是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首次提及“双支柱”调控框架,突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表明当前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
“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新调控框架的确立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关联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要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丰富政策框架内涵,创新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进一步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与今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国金融发展进入加速换挡期,这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守住风险底线要求,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求防止股市、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相关及叠加风险。同时,要注意由于顺周期因素引发的所谓“明斯基瞬间”,加强逆周期管理。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较为艰巨,需要把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整体对待。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看作整体,就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加强协同配合。
绿色金融未来发展进入快车道
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未来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需要发挥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绿色信贷考核体系,重点支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的融资需求。积极探索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绿色发展项目的信贷投放。坚决调整退出“三高一低”企业,腾挪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持续改进,谢谢!